“一万小时定律” vs. “能力陷阱” ?| 随谈

「青企私董会资深顾问随谈」
根据顾问与客户“Q&A时间”交流片段整理,已获授权。
预计阅读丨 6 分钟
Q:前段时间和我们公司的管理层交流时,大家谈到管理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常识——聚焦优势、持续深耕(也算是老生常谈了)。
德鲁克就经常提及:“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能发挥长处的地方。”
我也经常听人讲到“优势”,但优势究竟是什么到现在我还是比较模糊。就我们现在聊到的这个话题,我想听听您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之前讨论中我们一部分高管提出,大家应该“专注于你的长处”或者我们常说的“一万小时定律”。
其实都是在表达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在一个点上聚焦和发力。
注:“一万小时定律”是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但是,也有人提出另一种观点——“能力陷阱”。这个观点认为在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很多人都乐于去做那些自己擅长的事。并且会一直去做,最终就使得自己一直擅长那些事。做得越多,越擅长,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这样的一个循环能让我们在这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但却容易陷入能力陷阱,导致个人在其他方面无法突破。
这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人们经常执着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来开拓工作。
就拿创业来说吧。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想要创业,第一个想到的创业方式大概率是开一家餐馆;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想要创业第一想法大部分也是开一家会计事务所或者律师事务所;如果是学计算机出身的,刚开始第一个念头也可能是希望开一家与互联网相关联的公司等等。
那么上面这两种观点是不是会有冲突呢?按说,我们所学的专业能力不正代表我们的优势和长处吗?这不正是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吗?一直聚焦在我们擅长的专业上持续努力,又何来“能力陷阱”一说?我们如何更好地去结合这两种看似相悖的观点重新思考呢?
A:就个人来讲,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同个性中的共性问题,两者互为加持、相互协同,而不是冲突。
首先,我们需要先厘清“优势长处”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区别。
就像你刚才谈的,厨师、会计师、律师或者程序员等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在自己的领域持续深耕,经验难以被替代。
但并不代表这就是属于你的独特优势,因为这只是你通过长期的训练所具有的专业技能,而这种技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以经过训练而掌握的。
我这里所提及的优势指的是一个人的先天禀赋、社会层级、原生家庭、可支配资源和独特个性,以及后天的教育程度、生存条件、从业经历等等,综合性的、隐性的和显性的相结合的复杂要素集某个人于一身,这才构成了属于你自己的独特势能。
这些势能如果恰好与你的技能相融合的话,那么,前者会起到催化后者的效能,而后者起到强化前者的作用。
Q:这样我就理解了,我们可能将大家长时间学习的专业当成了我们自身的特别优势了。昨天一起讨论的时候我还在想:相对于“外行人”,我的专业是否就是我的优势?
可能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想法,就像我在自己的专业上学习和实践了十多年,那我很自然地认为对于其他人而言,在这个专业方面我更具有优势。于是我便思考聚焦、深耕的观点,我是不是还应该继续在我这个专业领域继续钻研?
但刚才我又想通一些,便是从我自身的先天优势出发,不一定我个性里擅长的东西与我所学专业的东西就是十分匹配的,甚至可能会有些冲突。
A:这就是先天禀赋,你要把你的专业优势根植于自身不可复制的那一部分,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优势。其他的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取。
打一个比方,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时代,那个时候,我们脑海中还没有社会概念或社会竞争意识吧,至少在理论层面上没有。
一个小孩子不可能受过领导力课程的训练吧?可为什么会有“孩子王”?
其他的孩子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孩子王”的意思来做事,他们的影响力源于何处?这种能力难道不可以视为“天然领导力”吗?
这说明“孩子王”具备领导力的优势源泉(也就是今天谈的“先天禀赋”)。
这是一个人优势的根本,而不是指通过后期习得的专业技能,它是不容易被学习和复制的。
这就是我们前面聊的,将你后天训练的专业优势附着在你先天的能力之上,这样才能形成属于你个人的竞争优势。
就像他读过一本书,你读过十本书,你可能就比他更有优势。
但是,读再多的书,如果你只是一个书呆子型的特质,不具备消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缺乏将知识社会化的悟性,这样并不能说明你比读书少的人更具优势。
独特优势是先天优势加上后天的发展而融合培养出来的。
Q:您的意思是,优势和专业能力是不对等的吗?
A:假设你是一位赛车手,你对车具有先天的驾驭感,而这个时候给你一辆顶级跑车,你先天的驾驭感可能转化为你的独特优势。顶级跑车就好比你的专业能力。说到底人是工具的运用者。
Q:也就是说“一万小时定律”,是建立在我们先天优势基础上的聚焦深耕?
就像你现在的专业,如果你觉得这并不是你的兴趣所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乐趣可言,那仅仅是你为了某种目的而掌握的一种技能。
你在某一行业深耕的时间足够久,你对它有深刻的理解和足够的经验,这也是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你并不是很喜欢这个行业。
就像前面所谈及的赛车手,如果让他开一辆拖拉机,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全发挥出法拉利的水平。工具很重要。
Q:了解,看来我之前的理解有偏差。找到属于自己的综合优势格外关键,而不是简单的“聚焦深耕”。
如果这个行业本身就不是你所热爱的,所做的事情本身就不是你个性里面最擅长的,时间再久也未必能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就像一个喜欢钻研的科研人员,你让他去做销售公关。他可能在销售领域坚持了“一万小时”,他的业绩可能还不错,但他也未必会从中获取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个人的成功有一种自我意识和精神诉求在里面,它并不是单纯指社会意义上成功的标准,比如钱、权、名。
A:另外,你刚才提到的“能力陷阱”,一个人把某种技能驾轻就熟,所以自我感觉更擅长。因为擅长,所以就愿意继续做,如此循环。
惯性思维很容易被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将自己封闭在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舒适区里面,从而忽视了其他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弱化了全面理解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单向思维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
个人愿意选择这种生存模式当然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
我没有职业偏见,个人爱好经常让位于现实世界嘛。但这种单一的能力在面对剧烈变化的生存环境时就显得“势单力薄”,被社会边缘化的几率也会变大。
我今天重复的内容比较多,目的是希望理清“优势”的源头到底在哪里,算是同义反复吧。
Q:是,我基本理解了。这两种观点确实可以结合来思考。剖析自我,了解自己究竟要什么,找到自己真正的优势和兴趣,选择符合自身优势的专业方向或工作方向持续努力。
同时,还要要保持警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要闭塞在自己的“专属领域”中,而是用更加复合型的眼光和视野看待问题和发展。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公共图片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

青企私董会
ꄲ
“一万小时定律” vs. “能力陷阱” ?| 随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