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商业环境中,时髦的名词和概念层出不穷,如同变戏法一般,不断地从一个新观点转换成另一个新观点。传播给商界管理者的词汇时有翻新,读者的消化成本和选择成本也随之攀升。在这个眼花缭乱的信息世界里,我们接收到的常常不再是精神食粮,而是躁动与烦乱。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经常在日常的咨询工作中呼吁管理者回归经典,阅读经典,并以身作则,成为组织管理者的榜样。
“青企私董会”将会继续推出各流派管理大师的作品。同时,也将定期推出针对管理实践中有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实用管理工具和方式方法。
作为咨询顾问的我们,能够有机会与商界管理者分享这些经验,我们深感荣幸。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全面深入,知识更新的速度迅速提升,特别是管理知识更是日新月异,丰富多彩。众所周知,大部分自然科学的原理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失效,但管理知识因与环境情境有关,自然而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管理的经典读物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
坦率地讲,许多贴有流行标签的管理理论或方法,可能会因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失去商业价值,但类似于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管理的知识也有其基本原理和经典理论,这些东西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贬值。也正是因为这些管理思想与情境——与人有关的理论、感悟、智慧和哲学思考——反倒会随着历史的积淀和经历的丰富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绽放出更富历史感、更富真知的光彩。
观察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不难发现,有的管理者整日忙得焦头烂额,被琐碎的杂务困扰得心神不宁、痛苦不堪,但事业却搞得一地鸡毛;有的管理者却能够张弛有度、从容不迫,而且事业也做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一般的印象可能是能力之差。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有所差别,但我们更想强调的是能力背后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管理因与人有关,它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竞争和博弈的环境下,因而管理永远都是复杂的、富于挑战的实践活动。要想成为卓越的管理者,除了应具备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诸多素质和技能外,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管理情怀,即首先要热爱管理,将管理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充分地去体验管理和享受管理。
其次,管理永远与问题和挑战相伴,管理者如果不学会与问题相伴,你将始终处在焦虑之中。
我们经常讲,没有一个企业没有问题,管理问题就像海边的礁石,企业运行状况良好时,问题被掩盖了;企业运行状况恶化时,所有的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实际上涨潮时最容易解决问题,但此时也最容易忽视问题,等退潮时问题都出来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也过去了。
面对管理问题,卓越的管理者似乎总能在最佳时机抓住少数的关键问题,显得举重若轻,大量的小问题也会随着大问题的解决而消失;而平庸的管理者却经常胡子眉毛一把抓,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结果耽误了关键事。
如果管理者真正领略到管理的真谛,管理将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成为一种愉悦的人生体验——这并非理想主义,而是真实的心理状态。
高水平的管理有点像表演杂技,杂技演员高难度的技艺在观众看来很神奇,但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实际上是建立在科学规律和演员根据自身特点、能力并对其创造性地运用上。同理,管理的神奇也主要体现在管理者根据自身特点、能力、对其组织和环境的了解以及对基本管理原理的创造性应用上。
管理知识浩如烟海,管理技术和技能多如牛毛,并且随着时代和环境以及文化的变化,同一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还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这就使得管理知识的学习变得更难把握。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业书籍,许多人不知道读什么样的书,有的人读完书,似乎是明白了,也好像是听懂了,但仍不知道怎样管理。实际上,管理学同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门类一样,首先在于掌握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论。
管理面对的是实际的企业、组织和人,一般规律对他们有用,但他们往往也有其独特性,这使管理具有科学、艺术、实务、思想等多重属性。所以,管理者不能僵化地看待管理知识,在理解和运用管理知识时务必要注意适用对象的特殊性。
其次,管理者手中能够应用的管理工具有两方面:科学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和方法,以及与人有关的、随情境变化的、涉及心理和行为的、具有艺术特色的知识和经验。前者容易通过书本和培训进行学习,后者则要通过实践和体验加以总结。
最后,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成功或失败,任何管理实践中都蕴含着知识和经验。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增加自己的管理知识和丰富自己的管理经验,就要善于观察组织及人的行为和实践活动,更要勤于思考和提炼,日积月累才是成长的重要途径。